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经要闻 > 正文
杀死二维码,有约APP移动认证“最后一分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08:57 作者:杨琳桦
    本报记者 杨琳桦 上海报道

    17日周一上海,雨夜。在上海打工的丽璟和她男朋友来到人民广场来福士旁的和平影都,从口袋中取出手机。眼前是一台格瓦拉生活网的电影院自助终端机器,她将手机号码末四位和密码输入自助终端,取票,然后走进电影院。而此前,丽璟从格瓦拉购买《前度攻略》观影权后,曾短信获得一个由格瓦拉发送的密码。

    丽璟还可以操作的一种方式是:在格瓦拉自助终端前扫描购买影票获得的二维码,然后等待机器验证。这是大部分城市观影人群需经历的场景,这些密密麻麻矗立在各大影院的自助终端不是来自格瓦拉,就是来自时光网或其它某个在线购票系统,而且相互之间技术不兼容。

    现在,有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试图简化这一流程。

    想要简化这一购票观影流程就要将此前无法抛弃的二维码认证流程简化掉。“传统短信和二维码验证都绕不开自助终端,二维码需要自助终端支持是因为它存在一个天然问题,需要加密技术,这决定它到最后一分钟需要硬件支持以检验门票。”入选《快鲤鱼》2013年12月最值得关注新创公司之一的有约创始人晴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与根植于PC时代的传统票务在线公司不同,有约是一个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和运营的票务系统,2013年6月申请“有约票务系统”专利,这一创新想法和技术可能使存储于云端的虚拟电子票,在用户购票、移动支付和验证环节完全取代实体票,并使上述昂贵笨重的自助终端机器退出历史舞台。

    “在包括生产、宣传和发行的娱乐产业链环节,隶属发行的票务是浪费成本最多的一块,这块成本其实可以大为压缩,”晴朗指出,票务代理公司通常会提取10%的代理费,即占举办方总成本的10%左右,而去年底今年初的李志跨年南京演唱会上,举办方通过使用有约电子票系统使成本节省了一半。

    应用场景探路

    传统票务成本主要包括实体票印刷(包括激光防伪)、物流、储存(用户易遗失)和验票等环节,但电子票解决的还不止成本问题:二维码除在影院需硬件支持外,其不存储于云端而是存在用户手中的特点,也使它具有易复制及不安全隐患,如李志跨年演唱会之所以使用有约,是因为其在去年10月的一场演唱会活动中发现,竟有一个二维码被同时卖给了六个歌迷。

    有约移动票务App使用场景如下:用户在所在地区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演出或电影首映礼,下单订票,支付,演出当日用户将电子票展示给验票人员。接下来类似手机的“手势开机”原理,验票人员会在用户展示的电子票上做一个自设的特殊手势,电子票随即出现“已验票”的红色盖章字样。

    “这里的关键或新想法是通过‘特殊手势’解决电子票验证问题。这个特殊手势就像传统撕票行为一样,我们每与一家活动方合作,会由该合作方自设一个特殊手势,而这个特殊手势是绝对保密的。”晴朗说。

    有约的出现原基于晴朗的一个困惑,即他认为电子票一定会取代实体票,而现在票务系统基于二维码,但二维码验证需要硬件机器,成本太高,作为初创票务公司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后晴朗与有约另一技术出身的合伙人碰撞,得出上述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还需要获得国人的认可。2008年借奥运会东风打开中国市场却迅速退出的国际票务在线公司Ticketmarket.com,其退出原因之一即中国人更倾向一手交钱一手换货的交易方式,在线购买票券后还存在取票过程使得购票者很不习惯。

    “而电子票不仅解决即时交易,还同时保证了票券的仿真性,这对影迷或歌迷非常重要,”晴朗指出,以往年代如谭咏麟等明星演唱会票券上都会印有明星当时的气质风貌,包括着装仪表等,“这些对歌迷是很珍贵的记忆和具有收藏价值,但2000年后为防伪,纸质票券必须打上各种技术符号,导致票券上情感元素退位或直接消失,而电子票可以继续这种情感消费。”晴朗说。

    商业模式待解

    有约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有约票务移动App于去年10月在苹果及安卓操作系统内测,两个月后正式上线,当日票务成交额超过60万元,上线当日入选苹果App Store新品推荐。据晴朗透露,目前有约活动主要包括演唱会、歌迷见面会、电影首映礼、话剧和展览等,电影票务方面则还须整合各大影院。而除“精选”频道用户现即可直接支付外,其它活动的直接支付功能还未完全接入。

    一份票务市场内部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票务市场规模增长至1956亿元,其中各类演出门票收入约为204.75亿元;体育赛事门票收入约230.25亿元;电影票房收入约170亿元。一线城市演出市场平均增长幅度约为20%,北京为21.6%,上海为18.9%;二、三线城市演出市场平均增长幅度则约为30%,其中南京市场增长幅度为34.2%,沈阳市场增长幅度为24.7%。

    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在在线票务销售规模目前大概仅占总规模的10%-15%,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后者这一占比已经达到40%-50%,线上票务将成为主流消费模式。

    但上述数据还仅指票务市场,有约申请的专利解决方案事实上可能被应用到更广泛的服务业。“目前我们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票务代理和技术授权,后者我们正在和一些相关公司谈。”晴朗透露,如可以与一些具有票务功能的社交网站合作,或直接与其它票务系统公司合作,甚至可能应用到像美团、大众点评网等非实物类团购的服务型团购业务,帮助后者节约硬件成本、工作人员时间成本等。

    前景看上去不错,但是资金怎么办?丽璟表示,有约目前正计划通过股权众筹方式进行融资,主要目的是以“互联网方式”即由用户判断其是否具有价值,同时也使包括艺人、演出公司等有约合作方可一起分享成长。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