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券商20年成绩显著 资本市场脱胎换骨来源:证券日报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08:05 | 作者:冯淑蓉;何灵
201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资本市场成立二十周年。这对深圳、对深圳资本市场、对深圳证券公司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深圳证监局总结了二十年来深圳券商取得的成绩,确定了明年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出了对未来二十年发展方向的思考。
深圳券商20年成绩显著 1987年9月,全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1990年12月1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二十年来,深圳从3家证券经营机构4个营业点,证券业员工30余人,发展到今天17家证券公司、210家证券营业部,从业员工5.4万人。 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深圳17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4526.95亿元,净资产为 1436.48亿元,1-11 月辖区全部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3.72亿元,净利润198.73亿元,这四项指标自综合治理结束以来已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在2010年分类监管评价中,深圳有7家公司被评为A类,其中AA级公司3家,A类公司数量同样名列全国第一。 20101-11月,辖区证券商完成的股票基金交易量在全行业市场份额为21.64%,股票基金交易量全国排名前20名的证券营业部中,深圳证券商占10家,其中国信证券7家,招商证券3家。截至11月末,A股IPO方面,共完成137家公司IPO,承销金额1587.11亿元,取得63.38亿元承销佣金收入,收入全行业占比为48%,今年7家深圳证券商进入A股IPO主承销收入前10名。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深圳辖区证券商受托资产规模共计619.85亿元,集合理财规模291.63亿元,均高居于全国首位。 专项治理是明年首要任务 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在12月20日举行的深圳辖区 2010年度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二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但是深圳证券商在规范与发展方面仍有待改进。如今年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投行业务缺乏内控管理、经纪业务在中后台监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张云东表示,2011年1月起,深圳证监局准备在全辖区开展一场投行业务专项治理活动,这场专项治理活动准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查找问题阶段,各公司应召开董事会专题会议,研究分析本公司投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制订治理工作计划。组织工作组,对投行部和保荐项目、保荐业务过程开展全面大检查,认真检查梳理投行业务各个环节存在的内控盲点和风险点。第二为整改阶段,针对查找出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重建投行业务管理和内控流程。第三为检查验收阶段,由深圳证监局组织开展对各公司的专项治理活动进行检查和验收。这项专项治理活动是深圳证监局明年机构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 经纪业务直接关系到最广大投资者,一向是监管的重点关注领域。张云东指出,各公司和营业部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在开展经纪业务的过程中要树立“不规范,等于零”的观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监管要求,严格信守承诺,坚决不做违反法律法规要求和违反诚信原则,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情。明年深圳证监局将加大对营业部的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将严厉打击,坚决问责。 同时,深圳证监局今后将结合远程实时非现场检查(稽查)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据介绍,截至目前,非现场检查系统已经涵盖了机构监管经纪业务等7大业务条线,风险监控与主动查询2大功能体系,证券公司IT运行能力评估、工作档案管理、检查工作经验归集3大监管手段,共计409个系统功能点。张云东表示,非现场检查系统的使用,对于量化监管手段,加强主动监管,提高监管效率、节省监管资源,增强证券公司的合规经营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IT治理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造资本市场航母群 张云东表示,前二十年的巨大的成就值得骄傲,但更该引发深圳证券商对未来二十年的思考,应立志高远,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航母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证券公司。 张云东认为,深圳证券商应该找准方向,从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投资融资、配置资源出发,辩证认识资本市场这把双刃剑,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和上市制度。公司所有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制度设计、产品推出都不能偏离我们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证券商在开展业务时,也一定要把好方向,不偏离我们资本市场投资融资、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旨。在上市制度的定位上,要紧扣资源配置主题,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透明、有效的市场条件,还要自我规范,加强管理和基础建设,要为应对金融危机做准备。 而深圳证监局也将致力提升资本市场治理水平,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张云东表示,维护市场秩序包括打击违法犯罪时要切忌治标不治本,一定要标本兼治,从制度入手解决问题,要统一资本市场入口标准,对资产置换式重组审核条件与IPO实行统一标准;实施坚决的退市制度,让资本市场吐故纳新,优化资源配置。 文档附件: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